化能自养氨氧化细菌的分类学、生理生化特性及保藏方法介绍(《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》第二卷 变形菌门 Part A, Page 141-147)
来源:武汉市灰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量:37 发布时间:2025-08-04 16:10:39
前言
化能自养氨氧化细菌是一类,能够利用氨作为主要能量来源、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碳源的微生物(生理学定义)。它们与化能自养的亚硝酸盐氧化细菌,曾一同被归类为硝化细菌科(Nitrobacteraceae)。
然而,系统发育研究表明,这两类生理学定义的细菌,在系统发育上并不构成一个统一的分类单元。
一、微生物分类特性
化能自养氨氧化细菌的分类,主要基于Winogradsky的早期研究。由于这类细菌的基础代谢途径完全相同,其分类仅能依靠形态学特征(细胞形状和超微结构)作为区分依据。
根据形态特征,氨氧化细菌被划分为五个属:
1.Nitrosomonas(亚硝化单胞菌属):直杆状,具有外周分布的扁平状胞质内膜囊泡;
2.Nitrosococcus(亚硝化球菌属):球状,具有外周或中心堆叠的胞质内膜系统;
3.Nitrosospira(亚硝化螺菌属):紧密螺旋状,缺乏发达的胞质内膜系统;
4."Nitrosovibrio"(亚硝化弧菌属):弯曲杆状,缺乏发达的胞质内膜系统;
5.Nitrosolobus(亚硝化叶菌属):多形性分叶状细胞,胞质内膜分隔。
表1列出了用于区分化能自养氨氧化细菌各属的形态学特征。
表1. 化能自养型氨氧化细菌各属的鉴别特征
特征 | 亚硝化单胞菌属(Nitrosomonas) | 亚硝化螺菌属(Nitrosospira) | 亚硝化弧菌属("Nitrosovibrio") | 亚硝化叶菌属(Nitrosolobus) | 亚硝化球菌属(Nitrosococcus)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细胞形态 | 球形至杆状 | 紧密螺旋状 | 细长弯曲杆状 | 分叶状 | 球形至椭球形 |
胞内膜结构 | 外周扁平囊泡 | 偶见管状内陷 | 偶见管状内陷 | 细胞被胞质膜分隔成多个腔室 | 中央膜堆叠结构 |
鞭毛类型 | 极生鞭毛 | 周生鞭毛 | 极生至亚极生鞭毛 | 周生鞭毛 | 鞭毛簇 |
然而,这些传统分类的属,实际上代表了两个系统发育,截然不同的氨氧化细菌类群。
主要类群位于β-变形菌纲(Betaproteobacteria)内,包含两个分支(图1):
图1. 基于近全长16S rDNA序列构建的邻接树,展示了β-变形菌纲中化能自养氨氧化细菌的系统发育关系,以及Nitrosomonas(亚硝化单胞菌属)五个重要谱系的生态生理学特征。
# 注:
Nitrosospira multiformis(多形亚硝化螺菌)原名Nitrosolobus multiformis(多形亚硝化叶菌);
Nitrosospira tenuis(纤细亚硝化螺菌)曾用名"Nitrosovibrio tenuis"(纤细亚硝化弧菌)。比例尺代表10%的序列差异。
1.第一分支包括Nitrosomonas属的物种(6个明确谱系)和原"Nitrosococcus mobilis"(现应重新归类为Nitrosomonas属,故在"Genus Nitrosomonas"章节中列为Nitrosomonas mobilis comb. nov.)。
2.第二分支包含Nitrosospira、"Nitrosovibrio"和Nitrosolobus三个属的物种。
由于它们的16S rDNA相似度极高,Head等建议将其统一归为Nitrosospira属。Utåker等和Teske等也支持这一观点。但Teske等指出,目前该分支仅有少量可靠的16S rDNA序列数据,且已报道的序列存在多位点差异。此外,16S rRNA基因序列在相似度≥97%时无法提供可靠的系统发育信息。由于基因组整体进化速率快于保守的rRNA基因,对于近期分化的类群,仅依赖16S rDNA作为分子钟存在问题。在此高相似度范围内,DNA-DNA杂交技术能更精确解析亲缘关系。
Pommerening-Röser通过S1核酸酶技术发现:Nitrosospira、"Nitrosovibrio"和Nitrosolobus三属间显著的形态差异,在基于DNA-DNA相似性构建的系统树(图2)中得到了印证,而非16S rDNA序列树。因此,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这三属的系统发育关系。在最终结论达成前,建议暂时保留基于形态学的传统分类,尽管它们的系统发育差异小于Nitrosomonas属内各谱系的分化程度。
第二类氨氧化细菌属于γ-变形菌纲(Gammaproteobacteria),仅包含Nitrosococcus属的两个物种:Nitrosococcus oceani(海洋亚硝化球菌)和Nitrosococcus halophilus(嗜盐亚硝化球菌)。
图2. 基于DNA相似度值构建的系统树,显示了Nitrosospira(亚硝化螺菌属)、"Nitrosovibrio"(亚硝化弧菌属)和Nitrosolobus(亚硝化叶菌属)代表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。注:Nitrosospira multiformis(多形亚硝化螺菌)原名Nitrosolobus multiformis(多形亚硝化叶菌);Nitrosospira tenuis(纤细亚硝化螺菌)曾用名"Nitrosovibrio tenuis"(纤细亚硝化弧菌)。
二、微生物生物化学特性
目前大多数生化研究以Nitrosomonas europaea(欧洲亚硝化单胞菌)为对象,因其可从国际菌种保藏中心获取。分子比较分析表明,所有化能自养氨氧化细菌的氨氧化系统生化基础高度保守。
2.1 氨氧化反应机制
氨氧化为亚硝酸盐的过程被公认为两步反应:
1.NH₃ + 2[H] + O₂ → NH₂OH + H₂O
2.NH₂OH + H₂O → HNO₂ + 4H⁺ + 4e⁻
第一步反应,由膜整合酶氨单加氧酶(Ammonia Monooxygenase, AMO)催化。
1.AMO操纵子在N. europaea和Nitrosospira spp.基因组中分别存在2-3个拷贝。
2.该操纵子包含两个开放阅读框,编码AMO的两个亚基:AmoA(27 kDa)和AmoB(43 kDa)。近期研究还提示存在第三个亚基AmoC。
3.AMO可被乙炔不可逆抑制,通过¹⁴C标记乙炔实验证实其活性位点位于膜结合多肽AmoA上。
4.AMO反应需消耗分子氧,其所需的两个电子可能来自第二步羟胺氧化反应。
第二步反应由羟胺氧化还原酶(Hydroxylamine Oxidoreductase, HAO)催化,在周质空间通过脱氢作用将羟胺氧化为亚硝酸盐。
1.HAO是一种多亚基多血红素酶,由三个63 kDa亚基组成,每个亚基含7-8个c型血红素和一个P460中心。
2.N. europaea基因组中存在三组HAO和细胞色素c554基因簇,其中HAO基因与细胞色素c554基因的间距不超过2.7 kb。
3.周质中的细胞色素c554是电子传递的关键分支点:羟胺氧化产生的4个电子中,2个返回AMO反应,另2个分别传递至末端氧化酶和ATP依赖的逆向电子传递链以生成还原型吡啶核苷酸。
2.2 电子传递链
电子从HAO传递至末端氧化酶的路径可能为:
路径1:HAO → 细胞色素c554 → 细胞色素c552 → 末端氧化酶
路径2:HAO → 细胞色素c554 → 泛醌/细胞色素bc复合体 → 细胞色素c552 → 末端氧化酶
此外,细胞色素P460(由3个18 kDa亚基组成的三聚体)也能催化羟胺氧化为亚硝酸盐,但其生理功能尚不明确。
2.3 底物广谱性与抑制
AMO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,可氧化多种非生理性底物(如CO、烷烃、烯烃、炔烃及卤代烃等)。这些化合物是氨氧化的竞争性抑制剂,其氧化反应对抑制剂的敏感性与氨氧化一致。
2.4 厌氧代谢特性
在低氧条件下,亚硝酸盐可通过反硝化作用作为羟胺氧化的终端电子受体,主要产物为N₂和N₂O。该反应由周质可溶性细胞色素氧化酶/亚硝酸盐还原酶和NO还原酶催化。
2.5 尿素利用
部分氨氧化细菌(如Nitrosospira spp.)能通过胞内脲酶(urease)水解尿素获取氨。此特性对酸性土壤中的菌株尤为重要(pH低时游离氨浓度极低)。Nitrosospira的脲酶为295 kDa多肽,Kₘ值为610 μM,且受NH₄Cl浓度抑制。
2.6 碳固定与异养限制
羧酶体(carboxysomes)是部分菌株的多面体包涵体,其核心蛋白为RuBISCO(核酮糖-1,5-二磷酸羧化酶/加氧酶),负责卡尔文循环(RPP cycle)中的CO₂固定。
尽管某些有机化合物(如甲酸、丙酮酸)可被微量同化,但因缺乏关键酶(如磷酸果糖激酶),氨氧化细菌无法进行异养生长。
2.7 γ-变形菌纲氨氧化细菌的生化特性
上述氨氧化化能自养菌的生化理论主要基于对β-变形菌纲菌种的研究。属于γ-变形菌纲(Gammaproteobacteria)的氨氧化细菌(如Nitrosococcus oceani和N. halophilus)虽研究较少,但其氨氧化系统与β-变形菌纲高度相似:
1.细胞色素谱(含a、b、c型及P460)一致;
2.氨氧化反应化学计量相同;
3.AMO和细胞色素P460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;
4.N. oceani同样通过RPP循环固定CO₂,并具有完整的EMP途径(除磷酸果糖激酶)和三羧酸循环酶系。
三、生境分布特性
3.1 β-变形菌纲氨氧化细菌的生态分布
化能自养氨氧化细菌的β类群(beta-group)物种分布广泛,已从多种环境中分离获得菌株。
不同物种或类群在特定生境中呈现优势或专性分布,包括:
1.酸性土壤(acid soils)
2.河流与淡水湖泊(rivers, freshwater lakes)
3.盐湖与海洋(salt lakes, oceans)
4.半咸水(brackish waters)
5.污水处理厂(sewage disposal plants)
6.岩石与天然石材建筑(rocks, natural stone buildings)
部分物种为专性嗜盐菌(obligate halophiles),部分偏好富营养(eutrophic)或贫营养(oligotrophic)环境,另一些则耐受高温或低温。
在水生环境中,氨氧化细菌常以菌团(flock)或生物膜(biofilm)形式附着存在,这种生存策略使其在氨饥饿后能快速恢复活性(无延滞期),而悬浮细胞则需经历显著延滞期。
3.2 亚群的生态谱系
Nitrosomonas属的10个已描述物种及未命名种可分为6个进化谱系(图1),各谱系对应独特的生态生理特征:
谱系1a:包含中度嗜谱系1b:重分类的"Nitrosomonas mobilis"(原"Nitrosococcus mobilis"),特性与谱系1a相似。
谱系2:盐敏感型贫营养物种(如"N. ureae"和"N. oligotropha"),具有极低的氨氧化Kₛ值且脲酶阳性(urease positive),多分离自河流、湖泊等贫营养淡水环境。
谱系3:
3a亚群:中性土壤物种(如"N. communis"),脲酶阴性;
3b亚群:富营养淡水分布的"N. nitrosa",脲酶阳性。
谱系4:专性海洋物种(如N. marina和"N. aestuarii"),依赖盐分且脲酶阳性。
谱系5:仅"N. cryotolerans"一个海洋嗜盐菌株。
谱系6:新鉴定的海洋专性嗜盐菌群。
3.3 其他β-变形菌纲氨氧化菌的生态分布
由Nitrosospira、“Nitrosovibrio”和Nitrosolobus三属组成的第二类群,常见于未处理的贫营养土壤、山区及淡水环境。Nitrosospira和“Nitrosovibrio”菌株(但非Nitrosolobus)还可从岩石、石材建筑甚至酸性土壤(氨氧化菌中唯一)中分离。Nitrosolobus则多分布于农业土壤。
3.4 γ-变形菌纲氨氧化细菌的专性海洋分布
γ类群(gamma-group)物种(如Nitrosococcus oceani和N. halophilus)仅分离自海洋与盐湖,其严格分布与其专性嗜盐性(obligate halophily)一致。通过免疫荧光(immunofluorescence)和16S rDNA特异性引物PCR,N. oceani已在南加州湾等海域原位检出。
四、原位检测技术
特殊环境中硝化过程的描述需要对相关细菌种群有详尽了解。然而过去受限于技术手段,对天然硝化种群的原位分析一直难以深入。
4.1 传统方法的局限
最大可能数法(MPN, most-probable-number)与选择性平板分离耗时且无法区分物种。
血清分型(serotyping)需依赖纯培养菌株制备多克隆抗体。
4.2 分子生态学技术
16S rRNA基因分析:特异性PCR引物扩增16S rDNA,结合克隆测序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(DGGE,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)分析群落多样性。荧光原位杂交(FISH,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)通过种/类群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直接检测细胞。功能基因靶向检测:以amoA(氨单加氧酶基因)或hao(羟胺氧化还原酶基因)为靶标。
4.3 技术挑战
近缘物种间16S rDNA序列差异微小,难以区分未培养物种。部分微生物抗裂解导致检测偏差。
4.4 解决方案
将传统方法(优势菌种分离与生理表征)与分子技术(多级特异性探针系统)结合应用,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。
五、富集与分离流程
化能自养型氨氧化菌的分离操作简便但耗时较长。富集培养需采用基础盐培养基(表2),并通过连续稀释或平板划线技术获得纯培养物。为减少接种体中的有机物或氨氧化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,富集培养物应进行多数量级的连续稀释。由于氨氧化菌世代周期较长,获得纯培养物通常需数月时间。纯培养物可通过以下方式验证:①接种至有机培养基(每升水含0.5g酵母浸粉、0.5g蛋白胨、0.5g牛肉浸膏,pH7.4;分离自盐生环境的菌株需添加NaCl);②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均一性。
表2. 化能自养氨氧化菌的培养基配方
成分 | 陆地型 | 陆地型 | 海洋型 | 咸水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蒸馏水(ml) | 1000 | 1000 | - | 600 |
海水(ml) | - | - | 1000 | 400 |
(NH₄)₂SO₄(mg/l) | 2000 | 1320 | - | - |
(NH₄)Cl(mg/l) | - | - | 535 | 535 |
NaCl(mg/l) | - | - | 584 | - |
MgSO₄·7H₂O(mg/l) | 200 | 49.3 | 200 | - |
CaCl₂·2H₂O(mg/l) | 20 | 147 | 20 | - |
KH₂PO₄(mg/l) | - | - | 54.4 | 54.4 |
K₂HPO₄(mg/l) | 15.9 | - | 114 | - |
KCl(mg/l) | - | - | - | 74.4 |
铁螯合物(13% Geigy Chemical)(mg/l) | 1 | - | 1 | - |
FeSO₄·7H₂O(μg/l) | - | - | 973.1 | - |
Na₂MoO₄·2H₂O(μg/l) | 100 | - | 1 | - |
(NH₄)₆MoO₂₄·4H₂O(μg/l) | - | - | 37.1 | - |
MnCl₂·4H₂O(μg/l) | 200 | - | 2 | - |
MnSO₄·4H₂O(μg/l) | - | - | 44.6 | - |
CoCl₂·6H₂O(μg/l) | - | - | 2 | - |
CuSO₄·5H₂O(μg/l) | 20 | 25 | 20 | - |
ZnSO₄·7H₂O(μg/l) | 100 | 43.1 | 100 | - |
H₃BO₃(μg/l) | - | - | 49.4 | - |
酚红(0.5%)(ml/l) | 1 | - | 1 | - |
甲酚红(0.05%)(ml/l) | - | - | 1 | 1 |
六、生长特性
适用于氨氧化细菌自养生长的培养基见表2。其生长速率主要受温度、培养基pH值及氨浓度调控。
最适生长条件通常为:25-30℃、pH7.5-8.0、铵盐浓度2-10mM。
由于氨是真正的能量底物,铵盐的最适浓度与培养基pH值相互制约(不同氨氧化菌亚群的氨单加氧酶Ks值存在差异,范围为0.6-158μM NH3。
氨氧化为亚硝酸盐,会导致培养基pH下降。
可采用以下方法维持pH:
①手动或通过自动pH控制器,添加10% NaHCO3(使用酚红或甲酚红作为指示剂);
②添加碳酸钠(5g/L)或HEPES(0.01M)作为缓冲体系。
海洋来源菌种通常具有严格的钠离子需求。具体培养条件需根据研究对象进行优化。
七、菌种保藏
纯培养物应保存于添加氨源和CaCO3缓冲的基础盐培养基液体培养物中。加入甲酚红可直观显示生长状态。保藏菌种需置于室温暗处,每3-5个月转接一次。
替代方案:①液氮冷冻保藏;②不建议采用冷冻干燥法(lyophilization)保藏。
参考文献
1.Purkhold, U. , M. Wagner, G. Timmermann, A. Pommerening-Roser and H.P. Koops. 2003. 16S rRNA and amoA-based phylogeny of 12 novel betaproteobacterial ammonia-oxidizing isolates: extension of the dataset and proposal of a new lineage within the nitrosomonads. Int. J.Syst. Evol. Microbiol. 53: 1485–1494.
2.Rotthauwe, J.H., W. De Boer and W. Liesack. 1995.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e sequences encoding ammonia monooxygenase of Nitrosospira sp. AHB1 and Nitrosolobus multiformis C-71. FEMS Microbiol. Lett. 133:131–135.
3.Bergmann, D.J., D.M. Arciero and A.B. Hooper. 1994. Organization of the hao gene cluster of Nitrosomonas europaea: genes for two tetraheme c cytochromes. J. Bacteriol. 176: 3148–3153.
4.Bock, E., I. Schmidt, R. Stu¨ven and D. Zart. 1995. Nitrogen loss caused by denitrifying Nitrosomonas cells using ammonium or hydrogen as electron donors and nitrite as electron acceptor. Arch. Microbiol.163: 16–20.
5.Koops, H.P.G., B. Bo¨ ttcher, U.C. Mo¨ller, A. Pommerening-Ro¨ser and G.Stehr. 2001. In Validation of publication of new names and new combinations previously effectively published outside the IJSEM. List No.83. Int. J. Syst. Evol. Microbiol. 51: 1945.
翻译自: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(Garrity, Berner, Creig) . Volume Two:The ProteobacteriaPart A Introductory Essays.(The Lithoautotrophic Ammonia-Oxidizing Bacteria)
敬请关注“灰藻生物”,共筑健康未来!
— 武汉市灰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敬上
灰藻生物:我们期待着与客户共同成长,共创生命科学的美好未来!
更新日期:2025-08-04
编制人:思琪 | 审稿人:小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