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B/T 5750.12-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第12部分:微生物指标-耐热大肠菌群
来源:武汉市灰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量:322 发布时间:2024-10-13 15:22:53
6耐热大肠菌群
6.1多管发酵法
6.1.1 原理
经44.5 ℃培养24h,发酵乳糖产酸产气、经证实试验和革兰氏染色检测水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方法。
6.1.2 培养基与试剂
6.1.2.1 EC培养基
6.1.2.1.1 成分
按如下成分配制
6.1.2.1.2 制法
将上述成分溶解于纯水中,分装到带有小倒管的试管中,115℃高压蒸汽灭菌20min,最终pH为6.7~7.1。
6.1.2.2 伊红美蓝培养基
应符合5.1.2.3的要求
6.1.3 仪器设备
6.1.3.1恒温水浴箱或恒温培养箱:44.5℃±0.5℃
6.1.3.2其他仪器设备应符合5.1.3的要求
6.1.4试验步骤
6.1.4.1 自总大肠菌群乳糖发酵试验中的阳性管(产酸产气)中取1滴转种于EC培养基中,置44.5℃士0.5℃水浴箱或隔水式恒温培养箱内(水浴箱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培养基液面),培养24h±2h,如所有管均不产气,则可报告为未检出,如有产气者,则转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,置44.5℃士0.5℃培养18h~24h,凡平板上有典型菌落者,则证实为耐热大肠菌群阳性。
6.1.4.2如检测未经含氯消毒剂消毒的水,且只想检测耐热大肠菌群时,或调査水源水的耐热大肠菌群污染时,可直接用多管发酵方法,可按照5.1.4.1的要求,接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后直接在44.5℃士0.5℃培养,以下步骤按照6.1.4.1的要求进行。
6.1.5 试验数据处理
根据证实为耐热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,对照MPN表,报告每100ml水样中耐热大肠菌群的MPN 值。
6.2滤膜法
6.2.1 原理
用孔径为 0.45um的滤膜过滤水样,细菌被阻留在膜上,将滤膜贴在添加乳糖的选择性培养基上,44.5℃培养24h能形成特征性菌落,以此来检测水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方法。本方法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低浊度水源水中耐热大肠菌群的测定。
6.2.2培养基与试剂
6.2.2.1 MFC培养基
6.2.2.1.1 成分
按如下成分配制:
6.2.2.1.2 制法
在1000ml纯水中先加入玫红酸(10.0g/L)的氢氧化钠溶液[c(NaOH)=0.2mol/L]10ml,混匀后,取 500ml,加人琼脂煮沸溶解,于另外500mL,纯水中,加人除苯胺蓝以外的其他试剂,加热溶解。倒入已溶解的琼脂,混匀调pH为7.4,加人苯胺蓝煮沸,迅速离开热源,待冷却至60℃左右,制成平板,不可高压蒸汽灭菌。制好的培养基应存放于2℃~10℃,不超过96h。 本培养基也可不加琼脂,制成液体培养基,使用时加2ml~3ml,于灭菌吸收垫上,再将滤膜置于垫上培养
6.2.2.2EC 培养基
应符合6.1.2.1的要求
应符合6.1.2.1的要求
6.2.3.1恒温水浴箱或隔水式恒温培养箱:44.5℃士0.5℃
6.2.3.2玻璃或塑料平皿:直径6cm或5cm。
6.2.3.3其他仪器设备应符合5.2.3的要求。
6.2.4 试验步骤
6.2.4.1准备工作应符合5.2.4.1的要求
6.2.4.2过滤水样应符合5.2.4.2的要求:
6.2.4.3 培养:过滤完水样后,再抽气约5s,关上滤器阀门,取下滤器,用灭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部分移放在MFC培养基上,滤膜截留细菌面向上,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,两者间不应留有气泡,然后将平皿倒置,44.5℃±0.5℃培养24h+2h。耐热大肠菌群在此培养基上菌落为蓝色,非耐热大肠菌群菌落为灰色至奶油色。
6.2.4.4对可疑菌落转种EC培养基,44.5℃士0.5℃培养24h士2h,如产气则证实为耐热大肠菌群6.2.5 试验数据处理
按公式(2)计算滤膜上生长的耐热大肠菌群数,以每100ml,水样中的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数(CFU/100 mL)报告结果。
参考文献
《GB/T 5750.12-2023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第12部分:微生物指标》
相关资源
名称:大肠杆菌|Escherichia coli
菌株编号:HZB194111
敬请关注“灰藻视界”,共筑健康未来!
— 武汉市灰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敬上
灰藻生物:我们期待着与客户共同成长,共创生命科学的美好未来!
更新日期:2024-10-13
#创作团队
编制人:木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