灰藻生物Logo

特别声明:本司产品仅用于科研,不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

X

技术支持Technical Support

联系我们CONTACT US

GB/T 5750.12-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第12部分:微生物指标大肠菌群-酶底物法

来源:武汉市灰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浏览量:466   发布时间:2024-10-12 17:32:32

5.3酶底物法

5.3.1 原理

总大肠菌群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能产生β-半乳糖苷酶(B-D-galactosidase),通过分解色原底物释放出色原体使培养基呈现颜色变化,以此原理来检测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方法。

5.3.2 培养基与试剂

5.3.2.1 MMO-MUG 培养基

采用小培养基(MMO-MUG)培养基,可按下述成分配制培养基或选用符合质控要求的制品。每1000mLMMO-MUG培养基所含基本成分为:

5.3.2.2生理盐水

5.3.2.2.1 成分

5.3.2.2.2 制法

5.3.3仪器设备

5.3.3.1量筒:100 mL、500 mL、1000 mL。

5.3.3.2无菌吸管:1mL、5ml及10ml管

5.3.3.3稀释瓶:100mL、250mL、500mL及1000 mL.

5.3.3.4无菌试管:约15 mmX160 mm。

5.3.3.5培养箱:36℃±1℃。

5.3.3.6高压蒸汽灭菌器。

5.3.3.7定量盘:定量培养用无菌塑料盘,含51个孔穴,每一孔穴可容纳2m水样。

5.3.3.8封口机:用于51孔定量盘。

5.3.4试验步骤

5.3.4.1 水样稀释

检测所需水样为100mL。若水样污染严重,可对水样进行稀释,取10ml,水样加人到90ml,无菌生理盐水中,必要时可加大稀释度。

5.3.4.2 定性反应

将100ml水样加入100mL无菌稀释瓶中,加入2.7gMMO-MUG培养基粉末,混合均匀使之完全溶解后,放入36℃士1℃的培养箱内培养24h。

5.3.4.3 10管法

5.3.4.3.1将100ml,水样加人100ml,无菌稀释瓶中,加人2.7gMMO-MUG培养基粉末,混合均匀使之完全溶解。

5.3.4.3.2 准备10支无菌试管,用无菌吸管分别从前述稀释瓶中取10ml,水样至各试管中,放入36℃±1℃的培养箱中培养24h。

5.3.4.4 51孔定量盘法

5.3.4.4.1 将100ml,水样加人 100 ml,无菌稀释瓶中,加人 2.7gMMO-MUG 培养基粉末,混摇使之完全溶解均匀。

5.3.4.4.2 将前述100ml,水样全部倒人51孔无菌定量盘内,以手抚平定量盘背面,去除孔穴内气泡然后用程控定量封口机封口。放人36℃士1℃的培养箱中培养24h。

5.3.5试验数据处理

5.3.5.1结果判读

将水样培养24h后进行结果判读,如果结果为可疑阳性,可延长培养时间到28h进行结果判读超过28h之后出现的颜色反应不作为阳性结果,

5.3.5.2 定性反应

水样经24h培养之后如果颜色变成黄色,判断为阳性反应,表示水中含有大肠菌群。水样颜色未发生变化,判断为阴性反应。定性反应结果以总大肠菌群检出或未检出报告

5.3.5.3、10管法

5.3.5.3.1 将培养24h之后的试管取出观察,如果试管内水样变成黄色则表示该试管含有总大肠菌群5.3.5.3.2 计数有黄色反应的试管数,对照表5查出其代表的总大肠菌群MPN值。结果以MPN100m表示。如所有管均未产生黄色,则可报告为总大肠菌群未检出。


5.3.5.4 51孔定量盘法

5.3.5.4.1 将培养24h之后的定量盘取出观察,如果孔穴内的水样变成黄色则表示该孔穴中含有总大肠菌群。

5.3.5.4.2 计算有黄色反应的孔穴数,对照表6查出其代表的总大肠菌群MPN值。结果以 MPN/100 ml表示。如所有孔均未产生黄色,则可报告为总大肠菌群未检出。

参考文献

《GB/T 5750.12-2023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第12部分:微生物指标》

相关资源

名称:大肠杆菌|Escherichia coli

菌株编号:HZB364670

敬请关注“灰藻视界”,共筑健康未来!
— 武汉市灰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敬上

灰藻生物:我们期待着与客户共同成长,共创生命科学的美好未来!

更新日期:2024-10-12

#创作团队

编制人:木木